没有这位葡萄酒教父 就没有82年的拉菲


3596 阅读 | 0 评论 |

不论你爱不爱喝红酒,相信或多或少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来一瓶82年的拉菲。’

简单辟个谣,赌神高进没说过这句话

  这是90年代末就出现的老梗,港台影视剧率先带起了风潮。

  1998年上映的‘古惑仔・龙争虎斗’中,陈浩南和马来西亚拿督谈生意,点的就是82年的拉菲:

  杜琪峰的作品《放逐》,澳门古惑仔谈判拒绝对方的葡萄牙桃红酒时,也说了句:‘我漱口都是82年的拉菲…’

  当时正值港片巅峰,不断在大荧幕中露脸,让拉菲这个名字被更多国人熟知。而中国开始接触国外葡萄酒文化,也刚好在几十年前港片火热的时候。

  所以拉菲,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最早进入中国的名酒。

  值得一提的是,拉菲能挤进我们的面前,它的名字也有一部分原因。

  因为法语单词的发音规则与英语有大不同,其它几个一级庄的名字都没那么容易发音,但‘Lafite’却简单易读,说出来时嘴唇张开,音调上扬,正符合有钱人意得志满的气势呢。

  再到后来内地也跟上潮流,将这个古早级装X天花板语录带到更多脍炙人口的影视剧中。

  网剧‘白夜追凶’

  网剧‘余罪’

  这样的耳濡目染下,82年的拉菲最终成为了一句不分年龄段、老少咸宜的玩笑,各式各样的段子、表情包层出不穷。

  美国纪实杂志‘The New Yorker - 纽约客’还将这样的现象称之为‘拉菲效应’,并和万里长城组合在了一起。

  诚然,拉菲能在国内走红,影视剧的推波助澜是一部分原因。

  但真正把82年拉菲推向世神坛,其实还要多亏了一个人——‘Robert Parker - 罗伯特帕克’。

  他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酒评人之一,曾凭一己之力独创了葡萄酒100分评分制、获得过法国两项最高总统荣誉,是真正的‘葡萄酒教父’。

  如果没有他,82年拉菲或许早已泯于众人,更不会成为今天的‘土豪标配’,火遍中国大江南北。

  1947年7月23日,帕克在美国马里兰州最大的城市巴尔的摩出生。他的前半生是顺遂的一生,也是略显平淡的一生。

  父亲是一名建筑设备销售,他在正常年纪考上了马里兰大学,主修历史,辅修艺术史。之后在学校继续深造,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巴尔的摩农业信贷银行,担任法律顾问。

  ‘Baltimore - 巴尔的摩’

  就是这样一个没什么葡萄酒家庭背景、也没在葡萄酒行业工作过的普通美国中产,为何能成为享誉全球的葡萄酒教父?

  这还要一次偶然的经历说起。

  帕克曾经是不喝葡萄酒的,他最钟爱的饮品其实是可口可乐。但有一年他去探望在法国上学的女友,因为当时可口可乐在法国的价格过高,被迫改喝葡萄酒。

  ‘她带我去了埃菲尔铁塔附近的一家拼一小餐馆。我本来想喝杯可乐,但女友告诉我,一瓶可乐的价格比一杯法国葡萄酒的价钱还贵。而且当时我们在法国,觉得有必要尝尝当地的特色,所以,葡萄酒,来吧。’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喝,帕克就彻底爱上了葡萄酒,并在后半生与葡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5年,他开始从事与葡萄酒相关的文字纪录,最初只是一个略显狂热的爱好者。

  比如会在冬天坚持让公寓保持在12-14摄氏度(葡萄酒最佳储存温度),确保葡萄酒收藏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而随着了解的越来越深入,帕克还是尝试将葡萄酒写作这条路做大。1978年出版了名为‘The Baltimore-Washington Wine Advocate’‘之后改名为“The Wine Advocate - 葡萄酒倡导者”’的葡萄酒刊物。

  他的写作风格在当时属于另辟蹊径。不使用华丽辞藻堆砌,打造一个完全公正、与酒庄和酒商不存在金钱联系、只为葡萄酒消费者服务的小世界,是他最初的梦想。

  对品质不过关的酒重拳出击是常态,像是龙博菲酒庄1973年份,他就评价:‘一款穷凶恶极的酒,没有任何可挽救的社会价值。’

  这样的风格也要归功于帕克的法律顾问经历,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室,他就一直尝试将法律文书中晦涩的专业用语转化为简单易懂的人话。

  但显然,这样的功力没用在法律上,反而在对葡萄酒评论中大放异彩。这样直来直去的性格,也帮他收获了第一波粉丝。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天赋与热爱,无心插柳创办的刊物在2000年前就积累了超过50000名订阅者,在超过37个国家\地区拥有大量读者。

  1984年3月,帕克正式从银行辞职,专注于撰写有关葡萄酒的文章。

  他将大量精力都放在了葡萄酒写作上,除了自己的‘The Wine Advocate - 葡萄酒倡导者’,还担任过美国知名月刊Food&Wine与商业周刊的特约编辑,定期为英国杂志The Field撰稿,并担任法国新闻杂志L‘Express杂志的葡萄酒评论家。

  在帕克之前,没有任何一个非法国人担任过这个职位。

  时至今日,百分制可能听起来并不会感觉是一个太了不起的‘发明’,在帕克之前也有人对葡萄酒进行评分。比如1975年创刊的Decanter杂志,就采用过20分制。

  葡萄酒评分本身并不是帕克的点子,但100分系统,确实是他独创。

  ‘我对20分制不满意,只是针对缺陷和不足之处减分,不够灵活。’

  在他看来,百分制能更好地评价一款葡萄酒,更直观地展示酒的好坏。根据《葡萄酒倡导者》官网的记录,评分原则是这样的:

  所有葡萄酒有50分起始分,再从对酒的观、闻、品三方面打分。

  颜色和外观占5分、香气占15分(包括香气集中度、纯净度等)、口感总分20分(包括果味集中度、平衡度、复杂度、回味)以及综合评价10分。

  这四大要素评分完成,每款葡萄酒都会得到一个分数,不同的分数代表不同的品质。

  96 - 100分:‘Extraordinary - 非凡’:拥有复杂度且别具一格的同时,展示了该品种经典葡萄酒应具备的所有属性,值得收藏。

  90 - 95分:‘Outstanding - 好酒’。极具个性,风味香气尤为复杂。总而言之,好酒!

  80 - 89分:‘Above Average - 优良’。没有明显的缺陷的路人甲。

  70 - 79分:‘Averag- 一般’。有一些瑕疵,没什么明显特色与过人之处。

  60 - 69分:‘Below Average - 次等品’。有着明显的缺陷,如酸度或单宁含量过高,风味寡淡,或带有不受人欢迎的异味。 

  50 - 59分:‘Unacceptable - 不及格’。令人无法接受的葡萄酒。

  没有一个评分系统是完美的,只要有打分就容易出现bug,好比威士忌写作先驱迈克尔《威士忌圣经》各自的打分机制,都难免被人诟病。

  但一个提供足够足够灵活性的评分系统,能让一个品酒师在不带偏见的情况下,量化不同级别的葡萄酒质量,为读者提供一个专业认识的判断,这也是帕克带给整个葡萄酒界最重大的改变之一。

  同时,他还强调过简单几个数字不能完全揭示关于葡萄酒的一切。不要紧盯着分数看,多看看每瓶酒自己给出的文字评论。

  分数不能替代每个人自己的味觉,去喝去感受也比看冷冰冰的分数来得实际。

  可惜就是没什么人听。

  经过这么多年的运作,以及口口相传的口碑,帕尔的分数早已深入人心,甚至顶替了他更看重的品酒词部分。

  没错,最初这个分数只是一个补充参考,而现在却已经成为了世界葡萄酒行业的晴雨表,甚至决定了一款酒乃至一个酒庄的兴衰。

  如果有哪一瓶酒在帕克的笔下拿到了高分,那一定会在最显眼的地方展示出来。

  除了制定葡萄酒打分制,帕克的葡萄酒评论生涯另一大闪光点就是挖掘出了82年拉菲这块宝。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豪赌。

  别看现在82年拉菲家喻户晓,但在当年它十分有争议,大多数酒评家都不看好,宛如过街老鼠的存在。而那时候,刚出道的帕克却毅然决然给出了100分满分的点评。

  1982年,是气候挺特殊的一年。日照长、气温高、雨水少,葡萄得以更早成熟。

  看似会是产量特别高的一年,但又因为整体状态与以往类似的情况略有不同,所以当年英国的权威组织率先对这一年的期酒表现,给出了非常保守的评价。

  与此之外,酒评家们也纷纷传来了质疑和不看好的声音,尤其是当年美国最权威的酒评家Robert Finigan对1982年直接表达自己极度不看好。

  Robert Finigan

  就是在这样一面倒的风评下,帕克却没当回事,选择硬挺82年拉菲,以一己之力对抗所有的负面观点。

  后面的剧情想必大家也能猜到了,82年拉菲顺利上市之后,确实潜力无穷,毫无疑问被列为了20世纪最佳年份之一。

  再加上后续90年代初期来连续几年天气不好,82年的酒更是连翻数倍,到现在已经是天价了。

  ‘尽你所能,买下82年的拉菲,接下来就等着它涨价吧!’以当下的上帝视角来看,这无疑是一句神预言。

  这是一段互相成就的故事,82年拉菲奠定了帕克的声望,一跃让他从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变成了葡萄酒界的传奇。他的追随者也因此疯涨,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凡事总是好与坏并行,帕克大获成功,也让更多传统的葡萄酒评论者开始对他进行攻击。

  认为他的评分系统扼杀了传统,将复杂的葡萄酒数字化太过于傲慢。再加上帕克确实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尤其钟爱颜色深、酒体醇厚的高酒精含量产品。

  所以讽刺帕克塑造一言堂,并将其命名为‘Parkerisation - 帕克化’的现象。

  但平心而论,我更愿意相信他的初心只是希望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公正的评价,告诉大家什么酒更值得买。

  他的身上是能看到一种使命感的存在,毕竟一个从不收任何酒庄送来的酒,坚持自己购买并进行评论的人,很难说他不够公平。

  而且,哪怕面对曾经成就他的拉菲,他也会在酒的质量不过关时给出不及格的分数。

  帕克戏剧化的葡萄酒评论生涯,在2019年正式拉下了帷幕。

  因为身体状况,全职工作早已力不从心,2012年底就已经传出他谋划退休的消息,最终在71岁时将自己一手打造的《葡萄酒倡导者》卖掉。

  他这后半辈子,确实有不少争议,有人说他是‘独裁者’,也有人把他奉为享誉全球的‘葡萄酒教父’。

  但不管怎么说,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赋予了无数人对葡萄酒的兴趣和热爱,用数字与文字鼓舞全世界的酿酒师更加努力去创造优秀的葡萄酒。

  他是时势造出的英雄,为那段社交媒体匮乏时期为人们提供了更科学的选酒建议。但如今,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我们可以从各种渠道查到一瓶酒最精准的评价,也更有机会去追求自己想喝的酒。

  所以,还会有第二个罗伯特帕克吗?可能很难了,也不需要了。


点赞(1) 打赏作者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