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自述:留学美国不是人人都适合


Williamfeng 4015 阅读 | 0 评论 |

前两天和一个亲戚争论到美国念本科好还是在中国念本科好。

他持有在中国念本科好的态度,我的态度则有点不明确。
  秉着真理越辩越明的原则,我准备罗列一些我认为美国本科的资源,也罗列了一些劣势。我没有罗列中国本科的资源,因为我自己了解很有限。


  写这篇文章绝不想要妄自盖棺定论,只想开始一场讨论。


  那么,我作为“小屁孩”,怎么有发言权呢?
  我自己在美国一所还可以的本科念了两年有余,大事一无所成,但是尝试颇多,在此写些体会:

  1.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是万能的吗?

  博雅教育总体来说比较自由,本科阶段喜欢让你这个上一点,那个上一点,都不深。

比如,我来到美国以后,上了一节“中世纪戏剧”,又上了一节“现代舞蹈”。这让我很多在中国的同学匪夷所思,因为我过去一直是“理科女屌丝”,绝对想象不到去“中世纪戏剧”上课。

让理科生上点文学,让文科生上点逻辑,这种想法是好的。理论上可以拓宽人的视野,增加人思辨的能力。


  实际上呢?我觉得博雅教育只对于两类人有用:
  第一类是家庭非常殷实,彻底的贵族,有大把的时间和钱可以体会人类智力的美好;
  第二类是脑子十分好使,一点就通的类型。
  其余,很多学生就是为了满足学校要求蜻蜓点水地上一门外语,一门历史,一门哲学——有的时候也就混混事,具体思辨有多深刻,我持怀疑态度(当然我是个悲观主义者)。

当然,这种教育的好处在于,下次你去一个鸡尾酒会(所谓的上中产派对),你就可以跟人聊聊康德,聊聊尼采,聊聊乔伊斯。这可以增加“阶级认同感”。

  2.多元化的学术氛围或许会轻易让你迷失

  专业课程相对比较灵活,各种出路的人都存在,不会逼着你往科研方向走。
  比如说,我见过想要做Banker的数学专业,大四都快毕业了,最基本的证明该怎么写都搞不清楚,但是这样也可以从数学专业毕业。
  当然,这里也有课程(对我来说)非常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或者各种熬夜写证明。而我学术基础不算很差,也非常努力。
  总之,你可以选择和Banker同学在一起轻松拿A,也可以选择和数学大[微博]神在一起轻松被虐。但是,如果你想让周围萦绕着学术大神,也许去北大是个更好的选择。

我有个学长,现在在美国东面一所牛逼哄哄的学校念数学。他经常跟我抱怨美国本科学生简直太傻了,做不出题就在考卷上画一个小怪兽。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在本科期间就在期刊上独立撰稿发表的。

其实,这也是学校允许了多元的存在。这种多元性也影响了严肃的学术氛围,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学术。
  但是,真实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就像我的导师所说:
  “你想念哲学PHD么?你要知道,很多比你傻得多的人,正在几百万几百万美金地进账。你如果耐得住这种寂寞,这就是你应该选择的路径。”
  只有这种环境里,才能让被迫学术的人被洗刷掉,喜欢钻研的人浮出水面。




  3. 但是确是可以帮助你更早、更清晰地明确自我定位

  总体来说,美国综合大学的科研机会比较多。本科生想要加入世界顶尖的学者的实验室,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比如,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在一个世界顶尖做Astrophysics的教授手下打杂。也许是她个人的风格,我和她接触交流机会很多,这让我颇受裨益。
  (注:我这个时候也就18-19岁,除了半吊子C语言外,没有什么特殊技能,这在中国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觉得上课其实并不能学到太多(比起看课本来说)。
  因为教授一般都会准备好一堆证明推导,然后一点一点“回忆”到黑板上,所以你是看不到他的思考过程的,直接看到结果。

我觉得这种“回忆”对我毫无用处,因为我自己天赋一般,拿到新的问题还是搞不清楚如何思考。

但是,如果教授和你一起想一个她没有完全想明白的问题,那么你就可以看,啊,原来她会先考虑这三条路径,而我自己不这么思考问题:“为什么呢?到底谁的更好呢?”这种对比让我恍然大悟。

通过这些在Research Group(研究小组)里面摸爬滚打的经历,我除了和导师学习,也可以和同组的博士生、本科生学习。

另外,我也大概知道PHD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甚至Research Group(研究小组)的人情政治是什么样的。


我也明白了,我不太适合走学术路线。
  这个决定是经得起推敲的。
  同时,想要搞学术的人也可以尽早进入“征途”,得到独立研究的机会。
  我前一段时间在人人上看到有人写的“上了博士才知道自己不喜欢生物”——说实话,这有点匪夷所思,因为上博士是一个巨大的投入,怎么能如此轻率决定!说简单了,只有“我不能想象不学不研究XX”的人,才应该去上XX博士。
  但是,如果之前没有在研究小组里求生的经历,这个决定不可能是理性、全面的。

  4.导师的优待——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另外一个好处是,申请PHD项目的时候,谁给你写推荐信,写你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有点“学术家庭树”(Family Tree)的意味,在树上的人去哪里都比较容易,在树下的人很难爬进去,这和聪明与笨关系不大。
  同理,文科和教授接触,让论文期刊编辑看你的文章,改你的文章的机会也有一些。我觉得这种谈话对我也是颇有裨益。

什么帮助呢?
  比如说,我的Advisor(导师)是政治哲学非常着名的学者,也是行内期刊的主编,他可以迅速指出这个领域的目前的走向是什么,你的选题在这个走向里是什么位置,并且迅速把我自己读到的知识体系化。

这是我在图书馆里看书不能做到的,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如果说上综合性大学有什么好处,就在于你可以跟相对世界顶尖的学者学习工作,做研究——少走一些弯路。

点赞(0) 打赏作者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