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烟瘾更可怕的糖瘾,悄悄养成在孩子日复一日的饮食里


3442 阅读 | 0 评论 |

作为一名营养师,我太清楚过度摄入糖对人体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肥胖、龋齿、脂肪肝... ...这些危害相信人人都能说出几点。

所以从女儿出生开始,“不能让孩子养成爱吃糖、重油重盐的饮食习惯”一直都是我努力坚持的原则。

但作为一个4岁孩子的妈妈,我深知“不让孩子吃糖”这件事实践起来到底有多难。

对于孩子吃糖这件事,我身边的家长大致分为两派:

  • 一派相对佛系,认为孩子爱吃糖是天性,只要没有损害牙齿,就不必介怀;

  • 另一派则执行严格控糖政策,并以“孩子3岁前不吃一颗糖”为奋斗目标。

而我则推崇“中间派”,即“有条件地控制”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来聊一聊。


*需要明确这里我们讨论的糖,是指添加糖,也就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人为添加进去的糖,不包括天然食物中本身存在的糖(比如牛奶、水果中天然含有的乳糖、果糖)

 1 

糖是“洪水猛兽”?

这说法可能不算夸张

要谈糖对孩子健康的危害,人人都能说出几点,譬如引起龋齿、肥胖。但若说糖是洪水猛兽,罪状罄竹难书,恐怕有人也会觉得夸张。不过,在我看来,说糖是“洪水猛兽”还真不算夸张,我举3个理由来跟大家讨论。


图源@Nagesh Badu,Unsplash

●理由一



研究证实吃糖太多会带来各种健康问题,除了龋齿、肥胖,大量糖分摄入还会通过降低胰岛素抗性而引发尿酸升高、痛风[1-2];以及通过增加糖基化反应而加速皮肤衰老[3]等。虽然这些研究对象并非儿童,但依然值得家长警惕。

然而,这一点并非我将糖视为洪水猛兽的关键理由,下面这两点才是。

●理由二



儿童时期吃糖太多、太频繁,很容易养成嗜甜的口味偏好。

儿童的味蕾比大人更加敏感,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哪怕是少量糖的刺激,也能让孩子体会到显著的愉悦。

如果不加引导和节制,这种愉悦的刺激会让孩子逐渐迷恋上糖带来的甜蜜滋味,从而在儿童时期太多、太频繁的吃糖或其他甜食。这样,孩子对甜味的敏感度也会逐渐降低---能接受越来越甜的味道。


图源@Kelly Sikkema,Unsplash

这种嗜甜的口味偏好,会对孩子一生的饮食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从一个爱吃糖的小孩,长成一个爱吃糖的大人。由此引发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和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慢性代谢性疾病。

哪怕只是想想成年后想减肥却无论如何戒不了甜食的痛苦,也让人头皮一紧…… 

●理由三



一个更关键的理由是:人类对糖的热爱是写进基因里的,是具有成瘾性的,这就使它有了“洪水猛兽”的潜能。因为我们的孩子必须和本能、成瘾性对抗,才能降低对糖的欲望。

祖先们通过实践知道,除了狩猎,采摘甜蜜的水果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况且这种手段比狩猎更加安全。

这种“甜蜜=生命”的信条,早已通过进化的方式写进我们基因里。只能说,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食谱快速丰富起来,而基因进化的速度却没跟上膳食结构的变化,这才导致了“人们本能的口味偏好”和“维护健康所需的饮食习惯”之间的冲突。

此外,研究还发现,糖通过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给人带来欣快感会导致成瘾性,和药物成瘾类似,戒断时还会出现戒断综合征[4]


图源@Polina Tankilevitch,Unsplash

 2 

孩子戒糖太难?

从了解“控糖目标”开始吧

既然谈到糖的“成瘾性”,戒糖自然没那么容易。对于已经爱上吃糖的孩子们来说,动用有限的意志力去“戒糖”就显得更为困难。那不如退一步,从“控糖”开始。

要“控糖”,自然要有摄入量的控制目标。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5]的建议,添加糖的摄入不超过每天总能量的10%,最好在5%以下。按5%的标准,大概是正常成年人每日不超过25g。

对于孩子,《指南》给出的推荐摄入量更低:

  • 1岁以下,不摄入添加糖;

  • 1-3岁,折算为每天不超过10-15克;

  • 4-6岁,折算为每天不超过15-20克;

  • 7-11岁,折算为每天不超过18-25克。

国外一些指南给出的建议更为严苛。新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20-2025)则明确提出,2岁以下儿童应避免添加糖的摄入[6]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婴幼儿食品添加糖方面给出了新的建议:3岁以下的婴幼儿食品和饮料中禁止添加“游离糖”(“游离糖”不仅包括添加糖,还包括果汁、浓缩果汁中的糖)

建议指出,3岁以下的孩子,不仅最好不要吃市面上普遍添加了游离糖的蛋糕、饼干、糖果等零食,5岁以下儿童还要避免喝含糖饮料,5岁以上的孩子每周喝含糖饮料不应该超过240ml[7]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营养权威机构越发重视“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对于儿童“糖”摄入量的建议也越来越收紧。

我试着将常见甜食的含糖量和以上推荐量做个对照,或许更有利于大家帮助孩子“控糖”:

  • 一个中杯(以250ml计)纯果汁的含糖量大约是20-50克(按含糖量8%-20%计)
  • 一颗普通奶糖的含糖量大约是5克(按含糖量80%计)
  • 一个可x多冰淇淋的含糖量大约是15克;
  • 一瓶养x多的含糖量大约是16克;

*以上数据来自JD商城相关商品标签。

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每天吃一个冰淇淋,或者喝一杯养x多,添加糖的摄入量就已经快超过推荐标准了。


图源@Michel Stockman,Unsplash

遗憾的是,不是所有食品都能清楚看到含糖量。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没有规定预包装食品必须标注添加糖含量,只要求标注“碳水化合物”。然而碳水化合物不只包括添加糖,还包括淀粉、果糖、乳糖等。

因此,某种食品中究竟含有多少添加糖,消费者不一定能准确得知,只能通过配料表中“白砂糖”、“果葡糖浆”等物质的出现位置来判断了,这类物质越靠前,说明添加糖含量越高,反之越低。

 3 

到底该让孩子适度吃糖?

还是坚决不吃糖?

有家长担心,如果小时候严格控制孩子吃糖,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报复性”爱上吃糖?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这种可能性不太高。

因为即便严格控制对“糖”的摄入,孩子依然可以从水果等天然食物中品尝到甜味,而不是对“甜味”一无所知。


图源@Pete Wright,Unsplash

所以,小时候严格控糖的孩子长大后接触到甜食,大概率也不会像打开潘多拉魔盒那样可怕。而且,从小养成的清淡饮食习惯,会让孩子更容易品味出优质、天然食材的美味,让孩子知道除了甜食,还有很多美味食物可供他们选择。

相反,如果家长对待“孩子吃糖”这件事态度过于激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和逆反心理,从而更想吃糖。

因此,对于孩子吃糖这个问题,我一直秉持“不介意给,但必须控制”的原则。

1岁前避免吃含有添加糖的食物,1岁后偶尔可以尝试少量添加糖;3岁后可以按照推荐量、有计划的给一些含有添加糖的甜食。这样能让孩子既不会因为永远得不到而特别向往,也不会因为太易得而吃得肆无忌惮。

 4 

帮孩子控糖这件事

要规划更要佛系

帮孩子控糖这件事,看似是个难度系数很高的长期工程,但事实上也有一些“关键节点”。

1
辅食添加阶段(6个月后)

这个阶段家长们通常都很在意孩子的食物是否天然、健康,一般不会让孩子接触太多添加糖。

但要注意,请尽量给孩子提供新鲜、优质、天然、丰富的食物,鼓励孩子动用所有感官去感受食物,锻炼孩子对天然美味的感知力、鉴赏力。 

需要警惕:不要以成人的口味来“臆想”婴儿对食物口味的偏好。时刻谨记婴儿的味蕾比成人敏感,我们觉得寡淡无味的食物他们可以吃得很开心。

2
从辅食向成人饮食过渡阶段(1岁后)

1岁之后,孩子开始一日三餐的规律进食,并逐步向成人饮食靠拢。

这个时期“控糖”的关键是:让家庭饮食保持少糖,孩子的食物坚持以天然食物为主,避免给孩子太多高糖的加工食品(千万别觉得宝宝终于熬到能吃大人食物了,放开了吃……)


图源@JOSHUA COLEMAN,Unsplash

这样既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有利,还可以帮助孩子从“寡淡”的辅食,顺利过渡到“清淡”的成人饮食,而不会被过甜、过咸、过油的成人饮食“带歪”,让辅食阶段的努力付诸东流。

要记得,婴幼儿时期养成的清淡饮食习惯,将是孩子一生健康饮食,甚至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

另外,这个阶段孩子能吃的食物越来越多,可以将各种带有甜味的水果、蔬菜、奶制品等合理安排进孩子饮食,让孩子尽情探索,找到自己喜欢的天然甜味。

3
开始上幼儿园(3岁后)

上幼儿园后,我们对孩子饮食的控制度大幅下降。像我家孩子上的幼儿园就会给孩子提供果酱面包、果汁等甜食,也会被小朋友分享糖果和饼干。

显然,这个阶段的“控糖”难度增加了。但随着孩子长大,一些糖对健康造成危害的健康知识宣教,就可以安排上了别以为这样的“念叨”对孩子没用,这种认知教育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效果的。

我还建议大家,有条件时可以带孩子在家做做饼干、面包、蛋糕等,为的是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亲眼看到、感受到这样尝起来不是很甜的甜食,需要用到大量的糖(是真的很大量),由此让孩子明白这些甜食的危害。

图源@cottonbro,Pexels

还可以带孩子在家做用白砂糖、色素、香精配制饮料的小实验,让孩子感知饮料中的糖含量,并对比一下直接吃水果和喝配制“果味饮料”之间的口感差异(这部分要引导啊,别让孩子体会成饮料比水果味道更好,那就失败了……),顺便还可以讲讲色素、香精对健康的危害。

4
对食物有更多自主选择权后

当孩子再大一点,对食物就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控糖”似乎更难了。

这个时期我觉得大家可以从下面3方面去努力:

第一, 如果要吃糖,就吃更“优质”的糖

为了尽量降低糖对孩子健康的危害,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家庭中使用木糖醇、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代糖作为甜味剂,糖果也尽量选择代糖为主要原料的。像我就在包里时常给女儿准备一颗木糖醇棒棒糖,用来应付被小朋友或其他家长分享“棒棒糖”的紧急情况。

而且这类产品比普通糖贵不少,或许也会帮我们减少食用量?

第二, 替代、迭代,“逐步控糖”

比如,可以喝甜饮料,但让孩子试试在饮料中加点白水,并逐步增加水的比例,慢慢降低对糖的依赖。这个过程,可以佛系的拉长一些。

比如,可以吃饼干甜点,但跟孩子做个计划。从一周吃x个甜点,逐渐减少到x个。

比如,可以吃冰淇淋,但也试试用酸奶和水果粒来自制冰淇淋,哪怕一开始加些糖,只要逐步减少糖的用量,也会有一定帮助。


图源@Patrick Fore,Unsplash

第三, 父母家人以身作则,摒弃对糖的偏爱和向往

孩子口味的养成与家人饮食习惯关系密切。

一家人的口味偏好往往非常相似,而且随着一起生活的时间延长,身材也有趋同的发展。父母如果经常流露出的对糖的向往和喜爱,会给孩子很大的暗示。因此,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的健康,建议大家陪孩子一起“控糖”。 

说到底,添加糖是一种营养价值很低的纯能量食物,孩子健康成长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完全可以从搭配合理的天然食物中获得,不必额外摄入添加糖。

“控糖”这件事既需要家长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配合。但只要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大量吃糖不利于健康”的信念,哪怕孩子当下没有做到,长大后也会更容易为了健康而“觉醒”,选择低糖、健康的饮食习惯。


 - END -


策划林乙乙,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不鸡不卷,只想带着娃嘻嘻哈哈浪世界。
编辑丨羚羊

参考文献丨

[1] Caitlin Batt,Amanda Phippsgreen,Michael A Black.Sugar-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a risk factor for prevalent gout with SLC2A9 genotype-specific effects on serum urate and risk of gout[J].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2014,73(12):2101-2106.

[2] Jee Woong J Choi, Earl S Ford, Xiang Gao, Hyon K Choi.Sugar-sweetened soft drinks, diet soft drinks, and serum uric acid level: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Arthritis & Rheumatism,2008,59(1)109-116.

[3] F William Danby.Nutrition and aging skin: sugar and glycation[J].Clin Dermatol,Jul-Aug 2010;28(4):409-11.

[4] Nicole M Avena, Pedro Rada, Bartley G Hoebel. Sugar and Fat Bingeing Have Notable Differences in Addictive-like Behavior[J]. Journal of Nutrition,2009,139(3): 623-628.

[5]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6] https://www.pcrm.org/good-nutrition/nutrition-programs-policies/2020-2025-dietary-guidelines#:~:text=The%202020-2025%20Dietary%20Guidelines%20for%20Americans%20are%20expected,products%20and%20low-carbohydrate%20diets%20in%20the%20final%20guidelines.

[7] WHO. Ending inappropriate promotion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omplementary foods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between 6 and 36 months in Europe. 2019.


点赞(0) 打赏作者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