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应该关心《尚气》?


荣筱箐 4035 阅读 | 0 评论 |

《尚气》在美国的成功,代表着一个中国文化在客场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罕见时刻。

电影《尚气》剧照。

电影《尚气》剧照.

漫威新片《尚气与十环传奇》正在创造着令很多人大跌眼镜的票房成绩:上映后已经连续两周夺得美国票房冠军,现在正在向“三连冠”稳步迈进。这可能不是中国人会感兴趣的那类好莱坞大片,男女主角的颜值对中国审美来说或许有些“掉线”,故事本身对中国逻辑来说或许有些牵强,连“尚气”这个“中国名字”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大概也显得有点古怪。但它在美国引来一片喝彩,本土长大的华人更是因为漫威推出了第一部由华裔担纲主角的影片雀跃,从华裔评论家杨致和(Jeff Yang)为时报撰写的观点文章《亚裔美国人终于有了属于我们的超级英雄》中,这种欣喜可见一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电影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但如果把这部影片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解读,不仅美国华人的激动之情显得顺理成章,身在中国的中国人大概也能看到它在银幕之外的意义。

对于很多像杨致和这样在美国出生的华人而言,影视作品中缺乏正面亚裔角色、亚裔演艺人才缺乏机会,是个伴随他们长大的问题。作为美国“外化”亚裔的传统思维的一部分,这种机会缺失更加深了美国出生的华人对身份认同的困惑,成了很多人一辈子无法舒解的痛。从这个角度看,近几年美国主流荧幕上集中出现的一批亚裔担纲的影视剧——从杨致和的儿子主演的剧集《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成为20年来首部在美国电视网播出的以亚裔美国家庭为核心的情景喜剧,到《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在全球大卖,从《米纳里》(Minari)到新版《功夫》(Kung Fu)再到《英文系主任》(The Chair)——虽说还远不足以完全弥补演艺舞台对亚裔的亏欠,但比起荧幕上的亚裔形象最多只有白人饰演的“傅满洲”的年代,这已经是一种值得欢呼的突破,也折射出了亚裔勇于改变现状的行动力。

在中国长大的华裔移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着明确的概念,很多人也因此无法理解美国本土长大的华人对这件事为什么那么纠结。比如直到今天,对我来说,在听到“你从哪儿来”这个问题时,都不会像本土华人一样生气。至于荧幕上是否有足够的亚裔角色,对新移民来说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大多数华人家长并不倾向于鼓励孩子今后进入演艺圈,而他们自己,如果在繁忙的工作中能有短暂的闲暇,更喜欢的还是在网上追中国剧。

但杨致和的文章准确捕捉到了荧幕上缺乏亚裔英雄给亚裔带来的深层伤害:亚裔记者不愿报道自己族裔的新闻、亚裔作家不愿把自己族裔的人作为小说主角、亚裔演员接受了“无论是在银幕上还是在生活中”自己只能当配角的现状。 这种缩手缩脚、努力去淡化自己的族裔特征,以免被人当成异类的经历,在主流文化没有给你的文化留出一席之地的环境中,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即使是没有身份认同困惑的华人新移民,想必对此也不陌生吧?


理论上,这种情况可以靠中国文化的输出来改善。中国电影这些年在美国上映的频率实际上也已经相当可观。在时报广场的AMC、格林威治村的IFC等纽约主要影院,几乎可以同步看到所有中国电影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新片,从《老炮儿》到《流浪地球 》, 从《滚蛋吧!肿瘤君》到《悬崖之上》。这些影片常常也会满座,甚至一票难求,但观众大多是中国留学生和侨民,与其说是“文化输出”,倒不如说是“送戏下乡”。

冯小刚1998年的贺岁片《不见不散》里,葛优饰演的洛杉矶中国移民小混混在接待一个中国来的摄制组时有句经典台词:“什么第七代、第八代都没人看,在洛杉矶就别提咱那电影。”现在,“咱那电影”跟那时候比,质量早已大幅提高,一些影片制作精良堪比好莱坞大片。但美国人对外国影片的接受度总体并没有明显变化,在中美关系走低后,对中国电影更可能有逆反心理,这大概不是中国单方面拍出好电影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时候,好莱坞“金字招牌”的重要性似乎变得难以替代——无论电影本身如何,美国观众信这个。当你在美国闹市区的影院,看到《摘金奇缘》里杨紫琼饰演的大家长对未来的儿媳妇说,“你们美国讲究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我们的文化不是那样,我们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时,或是看尚气为女朋友纠正自己中文名字的发音,而满场的非华人观众没有哂笑、没有狐疑、没有不屑,而是聚精会神地盯着荧幕时,你心里也许也会涌起一种自豪感。

这是你的文化在客场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罕见时刻,在这样的时刻,电影情节是否老套、演员长相如何、或者不同背景的华人在电影品味上的差异也许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点赞(0) 打赏作者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