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baby的“乐伎妆”,又是错把古风当历史


3697 阅读 | 0 评论 |

前几天我看到了一个热搜,#Angelababy风起陇西乐伎妆#,不少粉丝还抢答表示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妆容”。不过,因为热度不高,所以根本看不到与粉丝对线的另一方说过什么。

但从粉丝的抢答里也能看出这个妆容可能会存在的争议——不像大家印象里的中国妆容。我就冒险来说一下,这个妆容到底是不是“中国古风妆”,又为什么有日本妆的即视感。


作为演员的妆容

从视觉感观上来说,这种将肌肤打得很白并着重在眼尾扫出明显红晕的妆容,更接近网络上流行的古风“桃花妆”,也是比较受古风爱好者欢迎的一种妆容。

本质上,它就是现代百花齐放的各色妆容中的一种,然后被应用到古装剧之中。并且,这不是杨颖第一次化这个类型的妆,她早年在《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里的古装扮相也使用过类似的妆容。中国从西汉到三国再到盛唐,不太可能都使用一种妆容,所以这其实更像是女明星对于成功妆容的某种依赖使然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鞠婧祎一直非常喜欢使用的妆容也与此类似,只是唇妆与《风起陇西》有所不同。

唐代的妆容,我们之前在《国家宝藏》佟丽娅那期已经讲解过了。但佟丽娅在《国家宝藏》中的妆容,虽然满足了唐代妆容诸多“要素”,尤其是很多人不曾从唐代背景古装剧里看到的那些,如斜红、面靥等,但她所呈现出来的效果跟唐代绢画、木俑还是有差异的

唐代绢画、木俑

所以,热搜上的#Angelababy风起陇西乐伎妆#,首先还是一个给明星杨颖打造的适合她的美美的妆容,其次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它是否符合《风起陇西》这部剧所处的时代背景。

《风起陇西》的时代和妆容

但要讨论《风起陇西》的时代背景,就又要犯难了。因为虽然故事是三国时期的,但整部剧的服化道却都做成了西汉前期的。并且,不是剧组有意识地将这个时间推早了几百年,看过制作特辑以后,我发现剧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时代定位错了。

我们就只能既讨论西汉有没有这个妆,又讨论三国有没有这个妆,工作量猛然间加倍啊!

但大家或许已经隐隐觉得不妙了。毕竟西汉和三国都分不清的剧组,搞对女演员妆容这个细节问题,大概率也是没戏。

先谈一下西汉,因为剧组会以为可以用这个妆容,尤其是结合了这个画小了一圈的唇妆,应该是受到《汉武大帝》这部剧的影响

当时,这部剧破天荒地让所有女演员都画了白脸、细眉、红眼影、只有一点的唇妆,整体感观比杨颖要像“日本妆”多了,那时也是引起了舆论一片哗然。

图片来源:《汉武大帝》

对此,《汉武大帝》的化妆师刘晓东也是直言不讳:“但就化妆问题,剧组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商榷。日本文化其实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而非我们去模仿。只是汉代的传统后来没有被传继下来,所以观众会对它感到陌生。”

《汉武大帝》出品于2005年,不论是当时的影视制作还是观众群体,对于服化道的认识与要求都没现在这么严格。对于“汉唐在日本”这种言论,在当时却是十分被接受。

由于西汉毕竟比较久远了,而妆容又十分难以通过文字表现,所以可讨论的空间是比较大的。

对照木俑上所刻画的五官,西汉女性应当是眉眼细长,尤其是眉毛所画的比例不少都超出了正常范围(不过他们画男俑也是如此)。而彩绘木俑、陶俑等都是经过打底绘制,所以面容也很白。不过看不到《汉武大帝》《风起陇西》里那种红色眼影的画法。

汉阳陵出土的彩绘塑衣俑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舞乐俑

而嘴唇,有自然大小的,也有十分小巧的。周汛、高春明在《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一书的图表“历代妇女点唇样式”中,选择了马王堆汉墓中嘴唇呈现下撇的俑作用“资料来源”进行绘制。

来源:《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参考彩绘木俑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分不出这究竟是现实还是工匠的表达。比如这个俑,可以看作是一种唇妆,也可以看成是“不高兴”,甚至可以觉得是手抖了,毕竟并不是每一个俑都是这样的。

不过,这并不妨碍图表里的汉代图例成为了《汉武大帝》中的基准款。而这张图表也是网上最为流行的一张参考图,其他古风唇妆基本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加工的。

这些层层的再加工,除了每一次都能引起一波转发流量,其实参考价值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但这些经过艺术再加工的唇妆,反而比《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书中图表更影响古装剧妆容。

网络流传的各种古风唇妆,都是在《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书中图表基础上再加工的丨微博

《风起陇西》里杨颖的妆容,不论是打底、眼影还是唇妆,都没有《汉武大帝》那么具有戏剧感,而是更偏网红款。这也是《汉武大帝》的观感会更像“日本妆”的原因。我们印象中的那种“日本妆”,整体风格更具舞台效果,不够生活化,观众也就很难往生活领域联想

《风起陇西》里杨颖的唇妆偏向咬唇妆。不过这也算不得《风起陇西》的首创,《延禧攻略》就已经营销过这类唇妆了。

如果说西汉时期的女性还看不出有什么标志性的面容装饰,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时期在内)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分析唐代妆容时讲的面靥、斜红、花钿等元素,在那时就可见雏形了。

如嘉峪关魏晋墓的壁画砖中,就出现了女性面容上的红色痕迹。虽然这些画作略显潦草,但由于面饰出现的位置常在面颊、前额的位置,所以除非是画工出错了,基本可以肯定是对当时妆容的表现。

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出土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女俑脸上,刻画得就更加清晰且夸张,几乎是如同脸谱一般的刻意描画,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十六国时期女俑

所以,如果按照《风起陇西》的真实背景还原,杨颖的妆容也是不怎么符合的

“古风桃花妆”的由来

至于网上一般将“桃花妆”作为传统妆容的一种,恐怕也是望文生义,加上古风妆扮偏好的缘故。

的确有历史文献提到“桃花妆”,但寥寥数字是无法支撑起具体形象的。甚至于,就连构成“桃花妆”的基本门槛应该是什么,都没有共识。有的书中还将凡是以“桃花”形容的女子妆容都算作了“桃花妆”,显然就不符合古人爱以花卉赞美女子的习惯。

仅从记载的文字看,只是提到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晕占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也就是先上白粉、再浅上胭脂。如今看来是很普通的妆容,但至少可以看出,这个类似打腮红的做法也和目前网上的“桃花妆”里着重眼窝、眼尾的做法是不同的,可以排除了。

网上常见的古风“桃花妆”

古人之所以会着重记载,恐怕也是古人的胭脂比较难得。

《中华古今注》里提到“桃花妆”就说,胭脂是使用“红蓝花”做的。红蓝花产于西域,并且含有两种色素,其中黄色较多,而红色较少,所以制取红色素就需要使这两种色素分别溶于酸性和碱性溶液进行提纯,再加入媒染剂使其容易附着到皮肤上。

可以说,胭脂从原料到加工,都并不简单。所以,古代女人能把桃花妆画到脸上,除了提升颜值,还在于这份化妆品的价值

点赞(1) 打赏作者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