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心语:
“情商对于个人的人生成功、职场顺利和家庭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幸福和成功,80%以上取决于情商。而根据戈尔曼教授的研究,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于一个人情商的培养十分重要,奠定了一生幸福的基础。”
因此父母的自我情绪管理以及情感模式,对孩子在情绪管理方面的引导决定了孩子的情商水平的高低。
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是“情绪训练”方面的著名专家。他认为家长大致可分为两种:情绪抹杀型、情绪管理训练型。
情绪抹杀型父母,无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内心的情绪,并把负面情绪视为禁忌,一厢情愿地渴望孩子能永远开朗和幸福下去;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则会包容孩子的情绪,认为情绪不存在好坏之分,当孩子表达情绪时,能够给予足够的耐心。
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充分地接纳和理解,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长,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生。
你是情绪抹杀型家长,
还是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带孩子去看牙医,接受龋齿治疗,孩子却吓得不肯配合,对家长牙医拳打脚踢。
“我讨厌看医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医院里大声吵嚷,让家长感到很难堪。再瞧瞧其他孩子,安安静静地排队等候。
一股无名火油然而生。情急之下,四种不同类型的家长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缩小转换型家长:想尽办法哄孩子接受治疗,用奖励“诱惑”孩子
如果你不哭不闹,像个男子汉一样,让大夫好好检查一下,爸爸答应给你买个游戏机,好不好?
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家长急于让他配合治疗,于是用奖励来“诱惑”孩子,这种类型的父母就属于把“缩小转换型父母”,缩小和忽视了孩子内心害怕的情绪,迫不及待将重点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对于缩小转换型家长来说,孩子的情绪没那么重要,他们对于孩子的情绪不以为然。
例如,当孩子疼爱无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伤心大哭时,这类家长往往会漠视孩子的情绪,冷漠地说:“这点小事都哭,至于吗?”。
缩小转换型家长认为喜悦、快乐等情绪是好情绪;相反,生气、愤怒、悲伤等情绪就是不该有的坏情绪,于是极力逃避。
在这种类型父母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调节情绪方面会表现得比较迟钝。
由于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孩子不但会产生不被他人重视的感觉,而且由于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对于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也无法分辨对错,于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点点失去自信。
一旦不能正视自己的情绪,自然也就无法知晓如何调节自我情绪了。
身边不乏因为失恋而用暴食或疯狂购物等方式来发泄的人,这些人大多都是在缩小转换型父母膝下成长的。由于无法正视自己的情绪,因此试图用更快捷且简单的方式来转换心情,要么干脆逃避问题。
压抑型家长:故意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严厉训斥
哭什么哭,赶紧给我把眼泪擦干净了!男子汉怕看牙医,那怎么行?赶紧给我安静点。
压抑型家长同样是不重视孩子的情绪,把悲伤、生气等情绪看作是坏情绪,甚至极力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看作是错误,每当孩子有情绪流露时,就会加以训斥,甚至是惩罚。
压抑型父母认为负面情绪是阴暗的,一旦允许孩子产生这样的情绪,就可能会带坏孩子的性格。出于这种担忧,他们会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全方位的严厉管束。
当孩子哭或生气时,压抑型父母会偏执地认为,这都是因为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表现出的行为,而不是想着先弄清孩子哭的原因,常常是单刀直入地一句:“不许哭!”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
压抑型父母照顾下长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会表现出意志消沉,带有忧郁倾向,且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男孩则具有冲动或攻击性行为倾向,生气时会本能地用拳头解决。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仅因为表露了情绪就受到斥责或打骂,所以也只能用同样暴力的行为来表露情绪。
据研究表明,压抑型父母照顾下长大的男孩,会更早学会吸烟、喝酒,也会比较早熟,较早地萌发性意识,参与青少年犯罪的概率也较高。
放任型家长: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怜的样子,恨不得龋齿长在自己的嘴里
要是你实在不想让医生检查,那咱就回家吧!反正这是乳牙,到时候都会掉的,再长新牙。
不同于缩小转换型家长和压抑型家长,放任型家长倒是能认可孩子的情绪,也不会刻意将情绪划分好坏,对于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绪都可以接受和包容。
乍一看,这种类型的父母应该是理想型的好父母。然而,放任型家长顶多止于认可和接受孩子情绪这一步而已。
对于孩子的行为,放任型家长并不能给孩子较好的建议,不会为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
这种类型的家长虽然能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对孩子的行为一概称没关系,甚至是鼓励孩子。
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个人情绪得到了尽情地宣泄,因此生长在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理论上应该能很好地调节情绪。
然而,情绪调节只有在意识到行为的界限时,才会变为可能。
如果随心所欲地做出任何行为,家长都视为无所谓,放任孩子,孩子便会认识不到行为的界限,变得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以自我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为才是合理可行的。
由于这些孩子的所有情绪都会被父母接受和包容,因此往往会陷入自我崇拜,凡事只考虑自己的情绪,无法体谅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里也会显得相当不和谐,甚至遭到排挤。
并且,因为和同龄人相比,其心理不够成熟,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因此会自卑许多。
一直以来只习惯于无节制地宣泄情绪,却没有表达和处理情绪的机会,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当欠缺。
很显然,以上3种家长都属于“情绪抹杀型”,均不可取。
作为家长,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医的情绪,更应该进一步开导孩子,好让他在今后面临相似矛盾和痛苦时,能够独立摸索出解决的方法来,最终做出最佳选择。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爸爸小时候看牙医也特别害怕,那时我就使劲抓住奶奶的手,心里默数到十。而且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刷牙,不让蛀虫再侵害我的牙齿。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不仅能够包容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
告诉孩子,爸爸小时候也同样对看牙医怀有恐惧心理,这就与孩子形成了纽带,再进一步探讨当时是如何克服这种恐惧的,并询问孩子的想法,最后对今后如何积极护齿给出建设性意见。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不会把情绪泾渭分明地归类为好和坏。他们重视孩子的喜悦、爱和快乐;同时他们也认为,悲伤、恐惧和愤怒理所当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绪。
就好比,不可能每天都是阳光明媚的艳阳天一样,有时刮起一阵风、下一场暴雨、雾霭弥漫或飘下鹅毛大雪,这样才是真正的四季,哪样都不能少。
关键是,在包容了孩子的所有情绪后,务必要给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行为界限:你可能很不喜欢看牙医,但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对牙医拳打脚踢;而且,对待龋齿,是不能逃避和拒绝治疗的,如果放任不理,只会让牙齿更恶化。
为孩子划定行为界限,有两个简单的原则:首先,不做对他人有害的行为;其次,不做对自己有害的行为。
冲着牙医拳打脚踢,这是对他人有害的行为;放任自己的龋齿恶化下去,就属于对自己有害的行为。在不超出以上两个界限的范围内,给孩子最大限度的选择性。
爸爸温和却坚决的态度在给孩子吃定心丸的同时,也能刺激孩子寻找更积极有效的方法:“我会在心里数到十”、“以后我会少吃糖、一定要认真刷牙”等非常不错的点子。
在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明白无论是何种情绪都是正常的,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们会因为家长肯倾听自己的心声,并且接纳和理解自己而感到强有力的支持,于是信心倍增,从而,也会对家长产生信赖感和纽带感。
当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充分地接纳和理解时,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长,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生。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
会怎样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
有时候,同样的情形下家长说了同样的话,有些孩子会显得大受伤害,而有些孩子则无动于衷,眼睛都不眨一下。这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
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早从事儿童气质研究的切斯博士和托马斯博士将所有孩子大致分为3种气质: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即大器晚成型)。
有些孩子身上某一种气质非常突出,但也有不少孩子兼具几种气质。
气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家长需要先认可孩子的气质,再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容易型孩子:遇到什么样的父母,也就决定了他们将来有什么样的结果
容易型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很乖,能吃,能睡,也爱笑,长大了也不会惹是生非,让父母很省心。这类孩子约占40%。
由于容易型孩子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因此遇到什么样的父母,也就决定了他们将来有什么样的结果。
孩子的情绪基本上属于稳定型,如果是在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的培养下,那么他们的成长道路应该是一帆风顺的。
容易型孩子通常不轻易心怀抱怨,而是习惯性地承受和忍耐着,因此对这种气质的孩子,家长应给予更细致的关怀。
有时家长粗心大意,以为孩子挺正常的,但此时孩子的内心可能正经历着莫大的痛苦。
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刚好属于容易型气质,家长就应该特别留意,即使孩子没有表露出特别的情绪,作为父母也应该经常主动问及孩子的情绪,通过这种方式积极疏导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打开心扉。
困难型孩子:唱反调,但有望改写家族未来的命运
困难型婴儿和容易型婴儿截然相反,典型特点是听不进父母的话,经常唱反调,你让他向东,他就会像头倔强的马驹一样非得向西。
困难型孩子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拒绝自己被驯服,更乐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挑战新鲜事物。
尽管这种局面看起来非常令人头疼,但人类学家认为:全世界至少约有10%的孩子属于困难型气质,可不要小觑这10%,世界之所以不断变化到今天的崭新面貌,正是因为困难型孩子在发挥力量。
比如,如果父母自身存在严重缺陷,而他们的孩子属于困难型气质,因此不会对父母言听计从,更愿意靠自己去挑战新事物,因而避免了承袭上一辈的弊端,从而有望改写家族未来的命运。
想要养育好困难型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困难型孩子身上特有的气质,放在当今这个风云多变的时代,将会浮现为难得的优点。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刻意压抑孩子的天性,而要用肯定和欣赏的态度,积极地开发他们的特性。
由于这种类型的孩子吃软不吃硬,你越想压制,孩子就会更走向偏激。所以,家长要对这类孩子给予适度地安抚和理解,凡事多让他们自己判断孰是孰非。
迟缓型孩子:能够在喜欢的领域坚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
约占15%的孩子天生属于慢半拍型,无论说话或做事,都倾向于迟缓型。在凡事都讲究快捷的现代社会,这种性子恐怕很难适应。
韩国体坛名将朴泰桓,小时候刚开始游泳训练时,表现的并不突出。别的孩子聪明伶俐,一学就会,而朴泰桓却胆小退缩,让妈妈既着急又难过。
但是,当朴泰桓适应了游泳训练后,就表现出难得的稳定,他不像别人那样喜新厌旧,半途而废,而是始终如一地表现出对游泳的热忱,并坚持不懈,直至成为闻名世界游泳名将。
正如朴泰桓的例子,迟缓型的孩子并不是打一开始就会喜欢新鲜事物,他们适应新事物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但一旦完全适应后,就会一直踏踏实实地持续下去,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努力与执著。
纵观很多成功人士,大多不是头脑多聪明或才能多么出众的人。
能够在喜欢的领域坚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作为家长,应该了解迟缓型孩子的特性,努力做到取长补短,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家长经常忍不住抱怨:“我真是受不了,就你这样得什么时候才能写完作业啊?赶紧麻利点!”
孩子不笨不傻,听到父母的数落当然会黯然神伤。其实这种慢性子,孩子自己也无法控制,父母因此而责备孩子,孩子只能更委屈,并深深地受到伤害。
其实,迟缓型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能够用坦然的心态来对待他们这种无法改变的特性。
结语
即使理解并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尤其是长期在压抑型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情绪长期以来的不重视,以至于家长改变过去“冷漠”的态度,摇身一变为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时,孩子会没法立刻接受并适应,觉得家长的这种改变很陌生的,很别扭。
而家长由于没有得到孩子立竿见影的回应,容易一下子失去信心,很失望,这时很可能如同泄洪一样,一下子崩溃,于是不再对孩子抱有任何奢望,完全放手,沦为放任型父母。
与此同时,一向对父母的干涉表示强烈反感的孩子,一旦父母真正放手不管,又会表现得不太情愿。
当他们成年后,大部分人会对父母心生抱怨,责怪家长未对自己管教到底:“那时我年纪小,是非观念模糊,父母哪怕打骂,也应该及时纠正,阻止我误入歧途啊!”
是的,无论任何情况,家长都不应该松开牵住孩子的手。
当尝试与孩子进行情绪共享时,应该不懈地坚持和努力,科学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平均需要21天时间。而让某种行为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就需要63~100天。
也就是说,只要努力坚持两三个月,便会习惯成自然。
所以,即使你第一次尝试情绪管理训练时生硬、别扭或不习惯,也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应该不懈地坚持下去。
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发现自己成了相当不错的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而孩子也有了可喜的变化。
文章主体来源:《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感恩您的阅读,彼此的同频共振!
我觉得领导力是领导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同样是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内在能量的品质。
@Sophia131419 素妍老师说得很对,无论是领导还是父母,自我的情绪管理很重要。同时无论是领导还是父母,也都不是完美的,不断地带着自我觉察,接纳自己,在自我觉察中不断调整和转念。
如果认为无论是领导和父母都不应该有情绪,那也是另外一个极端。一切都是允许的,一切都是接纳。带着觉察,不断拆除自己所谓的“标准”,及时转念和允许。接纳一切,也包括接纳整个世界。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父母。